今天我們如何學習?還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三結合。我們還堅持自我教育,快樂地學習,古代有類似的觀念。
學習的目的:古代盡管也有功利的,如讀書做官,黃金屋、顏如玉等,但主流是學習做君子、做圣賢,如“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君子人格是值得稱道的。君子的內涵也在變化。孔子主張“君子儒”,反對“小人儒”。
今天我們提倡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成就健全的人格,如馮契、蕭萐父先生主張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F代社會是公民社會,不再是傳統精英與大眾兩極的社會,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彰顯出來。做一個現代公民,其內涵很豐富,法律層次上“守法”,嚴格區分群己權界,人己權界,而在道德層次上則講“自律”??档抡f:“位我上者,頭上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蔽覀儚娬{心中的道德律。另一方面,現代人又特重公共參與,關切社會事務與大眾利益的。
學習的內容:傳統是學五經四書。今天是多元開放的社會,學習內容多元多樣,擴大為世界各族群的基本經典,再就是現代的學術文化,邏輯與邏輯學、基礎科學、現代技術,數理化生,文史哲,還有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計算技術等。現代學科深度分化,又深度整合。學習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是中國與西方、人文與科技的互補。
學習的態度、步驟與方法?!洞髮W》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步驟以修身為樞紐?!吨杏埂返奈逯翰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是修身養性的步驟。今天,學習方法尤重實驗、實習、分析、討論、辨析。但學習先要立志,要鍥而不舍,仍然是需要的。
我們的教育理念的發展,變化日新。一部近現代教育史可以說就是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近代教育全面接觸、碰撞、交叉、整合的歷史,進而發展為中西教育互相欣賞、互相借鑒的交流史。
蔡元培的“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理念值得稱道。他主張德、智、體、美育的全面綜合發展,主張“學術自由,兼容并包”,推動中國教育、學術思想、社會文化的變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還出現了陶行之的鄉村教育與生活教育理論,陳鶴琴的幼兒教育與“活教育”理論,黃炎培的“大職業教育主義”,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等。這些既是各流派人物在教育上的探索,也是他們政治理想的追求。
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經過了40多年。中國教育的開放,從深度與廣度上大大超過了清末民初時期。1978年以來,中國教育的培養目標,更廣泛地說,中國教育的制度、內容、方法,更多地學習、參考西方現代的教育,力圖使受教育者充分地學習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努力學會欣賞、借鑒兩種文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教育特重國民的素質教育,在培養目標上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就從教育方針與體制上肯定了我們應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開始,學習中外文化,學會互賞互鑒。
郭齊勇編《存齋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
現在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國際化教育。“國際化”是今天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國際化”還包括外國學生學者來華留學。但是,目前“國際化”辦學也有若干弊病,即基本上是西方化辦學,把外國收縮為西方,且中國教育理念與特色逐步被抹殺。
我們應肯定教育的全面性與主體性。我們引導學生們、孩子們循序漸進,慢慢地學習、欣賞、借鑒中國和外國古今的文化及其經典,并且終身有讀書、學習、思考問題的習慣。我們強調開放式的學習。開卷有益,希望國民虛心學習,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動。
在這里,外國文化不僅指西方,還應包括印度、埃及、阿拉伯、東亞等,包括全球上各族群的古今文化、宗教,如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宗教等。從地域上說,除歐洲、北美,還應包括亞洲、非洲、南美、澳洲等。我們要了解中國,一定要讀《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壇經》;要了解印度,一定要讀《吠陀經》、《奧義書》;要了解阿拉伯,一定要讀《古蘭經》;要了解西方,一定要讀《新約》《舊約》。
法國的小學、中學的教育,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訓練,中學生即開始學笛卡爾、馬勒伯郎士的哲學,孟德斯鳩、盧梭的政治學等。法國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重視古典學,即古典語言和希臘、羅馬的典籍,及有關宗教、歷史、哲學、倫理、政治、經濟等古典著作的閱讀。現代歐美大多數知識分子在成長過程中反復受到上述古典的教育,浸潤于其中。法國的哲學名篇進入了他們的中學教材,當然也進入了對他們“高考”的試卷,為什么我們中學生的教材鮮有我們古代哲學的原著經典?
現在我們各大學都仿效西方有了通識教育,但我們的通識課程只是一些概論,通論,或通專論,通專史,而西方的通識教育主要是西方及世界各文明的經典。與概論教育不一樣,經典教育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前者是封閉灌輸式的,后者是開放啟發式的。我們倡導的是經典教育。
斯坦福大學明確以博雅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目標,該校要求同學們不局限于一個專業,要有廣博的知識與修養,要“均勻”,即接觸不同學科,同時了解不同文化的經典、觀念與價值。該校規定學生在九個領域中選修十一門課(每一門至少3學分):1、文化、觀念及價值,2、世界文化,3、美國文化(以上為文化核心課程);4、數理科學,5、自然科學,6、科技及應用科學(以上為科學核心課程);7、文學及藝術,8、哲學、社會及宗教思想,9、社會及行為科學(以上為人文及社會科學核心課程)。以上每一領域中的課程,基本上都是經典導讀,其課程名稱為:荷馬的《奧德賽》或《伊利亞德》,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斯多德著作選或其《倫理學》、《政治學》,《圣經》,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國思想家孔子著作選讀或《論語》,中國道家哲學選讀或老子的《道德經》,《孟子》選讀,《莊子》選讀,馬丁?路德著作選,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密爾頓的《失落園》,蒙田散文選,但丁的《神曲》,摩爾的《烏托邦》,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及《論人類不平等之起源》,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及《暴風雨》,牛頓著作選,達爾文著作選或《物種起源》,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選或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之起源》,韋伯的《新教倫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兒的《方法論》及《沉思錄》,洛克的《政府二論》,霍布斯的《利維坦》,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古蘭經》,《藝術史》及《世界文明》等。
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是非常有名的。該校大學生的畢業學分中有一半以上是涵蓋六個領域(人文類、外國語文類、數理科學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文明研究類)的通識課程,名為共同核心課程,學生必修21門課,份量很重。
哈佛大學的傳統也是通識教育,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哈佛的理念是:最佳教育是開放式、創造性教育,不僅應有助于學生在專業領域內具有原創性的思想與能力,而且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善于深思熟慮,有追求的理想目標和洞察力,成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哈佛本科生在校四年中,除在一個主要領域中學習外,也進行跨學科專業的學習。該校不少教授強調人文學習的重要性,主張理解、吸收不同的價值觀念。大學本科生必修8至10門課的“核心課程”。核心課程的主要領域有: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與藝術、道德思考、科學與社會分析,并須修習英文寫作、數理統計及外國語文。
郭齊勇《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以上值得我們借鑒,參考。我們主張“開卷有益”,擁抱世界,學習世界各族群的文化,同時深耕自家的文化經典。
我們積極引進、學習西方,肯定是必要的必需的,但我們有五千年中國文化的累積,我們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有對自己文化的深切理解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文化或文明對話的前提是文化或文明的自覺與自信。自信不是盲目的,是以自覺為基礎的。我們一定要深度地理解自家文化的根源與發展,正面與負面,輝煌與包袱。一個西方人,不管從事什么行業,在他經受的家庭、社會、學校教育中,起碼誦讀過、學習過荷馬史詩,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等希臘哲學,西塞羅等羅馬政論,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等。這都是視為當然的,是他們的人文修養的基本功。一個中國人,也應當掌握好母語,具有中國文化的常識,同時對基本經典下過功夫。
經典如《四書》《老子》是中國人必讀的書,應下功夫把握。如果讓你讀一本中國書,那我就建議讀《論語》。如果讓你讀兩本中國書,那我就建議讀《論語》與《老子》。古代文人必讀的書是所謂“左孟莊騷”或“左史莊騷”,即《左傳》《孟子》《莊子》《離騷》(或《左傳》《史記》《莊子》《離騷》),都是基礎。當然民間有“少不讀《老》《莊》”的說法,意思是說年少讀積極進取的儒書好,待有了一定閱歷,人生體驗豐富一些,才讀得懂《老》《莊》。現代人讀古書基礎差,可以先學《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青少年最好能背誦?,F有所謂“《詩》《四》《觀》”的說法,即主張青少年熟讀、背誦《唐詩三百首》、《四書》和《古文觀止》。
五經(《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或十三經是中國文化的根柢與常道,我們有條件有能力的人,一定要讀經。六經諸子,經史子集四部,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有一兩本、兩三本中國書的基礎,我講的是精讀,啃原文加注疏,一個字一個字地啃,下功夫,這是看家的本領。精讀與泛讀有辯證的關系,泛觀博覽也很重要。
我們中小學課本中太少中外經典,多的是把別人嚼過的饃再喂給青少年,而不是讓學生們直接接觸經典。在觀念上,輕視了學生們的理解能力。
學習、讀有字與無字之書,一定要深度地思考。尤其要深度理解、辨析自家文化的根源與發展,正面與負面,輝煌與包袱。還是要用二分法,傳統文化不是一切都好,我們要學會揚棄,既保留又克服。當然不是淺表化的,而是真正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正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負面、包袱,有時缺點與優點恰是一體之兩面的。
檢討古今中國人讀書學習的傳統,政治、社會的功利性較強,幾乎沒有“為學習而學習”、“為讀書而讀書”的傳統。
郭齊勇、龔建平《梁漱溟哲學思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論學不為媚時語,獨取真知啟后人?!蔽覀儜幸庾R地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懷疑批判的精神、邏輯思維與分析的方法、創新意識與創造性建構的能力。
教育、學習、讀書,不限于學校,我們倡導終身教育、學習、讀書。通過各種書院等形式,把教育推廣到民間,到社區去,到鄉村去,讓老百姓有機會讀書、學習,提升民間老百姓的文化能力,養成好的讀書習慣。目前,武漢經心書院、鄭州本源社區書院在城鄉推廣讀“四書”的經驗值得推廣,這是根源性文化的返本開新、靈植自植的過程。我們倡導這種“文化復興”,希望各地讀書聲勝過麻將聲,讀書聲取代麻將聲。書聲瑯瑯,瑯瑯書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在一些社區,甚至是大學的家屬區,聽到的卻是一片片打麻將的聲音,麻將聲聲聲入耳。
現代的“勸學”,與孔子、荀子時代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以上是我的《勸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