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智,男,1952年10月1日出生,寧夏中衛人,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近現代哲學等。
個人簡歷:
1978.9-1982.7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生
1983.9-1986.7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1986.7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員
1995.8—1996.8美國夏威夷大學訪問學者
1999.4—2001.4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任教,2001年1月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擔任職務:
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哲學史》雜志副主編
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術成果:
專著:
《賀麟》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2.07
《緇門警訓》注譯臺灣佛光出版社1997.04
《明代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1
《心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0
合著:
《中國文化導讀》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1999.01
《中華文明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
論文:
《論賀麟前期思想的特點》《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3期1989.07
《論王陽明思想的邏輯展開》《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1989.07
《論王龍溪的“先天正心”之學》《孔子研究》1989年第4期1989.12
《論賀麟對斯賓諾莎思想的吸收與改造》《文史哲》1990年第1期1990.01
《論孔子的仁學及其現代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28期1990.06
《略論賀麟的知行合一》《北京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1991.01
《論賀麟“西哲東哲,心同理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1年第3期1991.05
《簡析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的一般與特殊》《中州學刊》1991年第4期1991.07
《賀麟的哲學翻譯》《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1991.08
《論賀麟的文化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47期1992.01
《賀麟的“新心學”》《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5期1992.09
《賀麟與費希特謝林》《哲學研究》1992年11期1992.11
《賀麟的新心學與黑格爾康德》《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1993.01
《論聶豹的歸寂之學》《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1993.03
《論江右王門歐陽德的動靜體用合一說》《中州學刊》1993年第4期1993.07
《論劉宗周的“意”》《哲學研究》1993年第9期1993.09
《王陽明與費希特》《中西哲學與文化》第二輯1993.12
《論劉蕺山慎獨之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12
《黃綰“艮止”之學》安徽人民出版社《明代思想與文化》1994.01
《鄒守益“戒懼”之旨及其家學》《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1期1994.02
《泰州后學羅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學”》《文化與傳播》第二輯1994.10
《王陽明的實踐的良知學與牟宗三的良知坎陷》《新儒家評論》第二輯1995.07
《現代心學雙峰賀麟與牟宗三本體方法的比較》《中國文化月刊》第191期1995.09
《憨山德清的以佛解老莊》《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1995.11
《錢穆先生治朱子學之方法舉隅》《原道》第三輯1996.01
《焦竑的儒釋道三學》《中國哲學》第十七輯1996.03
《賀麟新心學——中國哲學現代化的一次嘗試》《哲學雜志》第17期1996.08
《先秦諸子與百家爭鳴》(電視片腳本)《神州學人》1996年第5期1996.11
《王時槐的透性研幾說》《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3期1997.08
《黃宗羲心學論》《國學研究》第四卷1997.08
《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1998.01
《王陽明致良知中道德理性和知識理性的結合》《國學研究》第五卷1998.04
《98漢學研究國際會議綜述》《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1998.10
《從紫柏真可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趨勢》《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1998.11
《從蕅益智旭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趨勢》九州圖書出版社,《中國傳統哲學新論》1999.03
《王夫之歷史觀新議》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化的饋贈》2000.08
《從格物到致知——王夫之知識論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闡釋與建構》2001.12
《王夫之天人視野中的性與命》《哲學門》2003年第1期2003.11
《中國實學的義涵及其現代架構》(韓國文翻譯刊于《成均館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2003.11
《王夫之<四書>闡說中的心與思》《國學研究》第十二卷2003.12
《包打天下與莫若兩行》《文史哲》2003年第2期2003.3
《<中國哲學簡史>導讀》中國紡織出版社,《與名家一起讀經典》2003.4
《王夫之的格物知性與由性生知》《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2003.5
《<顏氏家訓>與現代家庭倫理》《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2期2003.5
《王夫之太和觀念中的誠與變合》《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第1期2004.1
《從人生境界到生態意識--王陽明"良知上自然的條理"論析》《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2004.11
王夫之《詩經》解說中的性情論商務印書館《哲學、宗教、與人文》2004.12
《王夫之<莊子通>對莊子的改鑄》《哲學門》2003年第2期2004.3
《泰州學派的研究亟待加強》《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2004.3
《王夫之<孟子>釋論中的性與形》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易學》2004.4
《程明道之"生之謂性"及其歧解》北京大學出版社,《薪火集》2004.5
《論牟宗三的“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觀瀾集》2004.5
《王夫之衍老的旨趣及主要方面》《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2004.5
《張岱年思想的特質與名稱》《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2004.8
《懷特海與張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2004.9
《中國哲學中身心關系的幾種形態》《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2005..5
《王夫之<春秋>學中的華夷之辨》《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2005..5
《王夫之對禮樂的理學疏解》《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4期2005.11
《熊十力與牟宗三關于<大學>釋義的辯爭》《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2005.11
《王夫之的〈春秋〉觀》《國學研究》第十六卷2005.12
《王夫之<春秋>學中的霸者與郡縣》《哲學門》2005年第2期2005.12
《從“云門三句”看牟宗三哲學的詮釋點》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當代儒學的發展方向》2005.6
FromlifestatetoecologicalconsciousnessFrontiersofPhilosophyinChinaVolume1,Number22006.04
《方孝孺的儒學思想》《中國儒學》第一輯2006.11
《王夫之對禮的本質的闡釋》《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2006.11
《后牟宗三時代本體與詮釋的一個可能方向》《新哲學》第五輯2006.2
《從熊十力的本體觀看其量論未造出之由》《國際儒學研究》第十四輯2006.3
《從<圣學十圖>的結構看李退溪的學問觀》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第五輯2006.3
《張居正吏治中的儒學》《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2007.02
Severalmodesofbody-mindrelationsinthetraditionalChinesephilosophyFrontiersofPhilosophyinChinaVolume2,Number32007.04
《牧隱李穡儒學思想的淵源與特點》《哲學門》總第十四輯2007.04
《張居正的儒學與吏治》北京大學出版社:《探索真善美》2007.1
《明代<尚書>學中的擁蔡與反蔡》《中國儒學》第二輯2007.11
《明代<詩經>學述要》《國學研究》第二十卷2007.12
《朱子與艮齋的經世思想》北京大學《韓國學論文集》第十六輯,韓文翻譯發表于韓國《艮齋學論叢》第6輯,2007年2月出版2007.12
《丘濬<大學衍義補>中的儒學與政治》清華大學出版社:《全球化時代的儒家倫理》2007.2
《明代三禮學概述》《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1期2007.2
《王夫之的<周易>詮釋與明清學術嬗變》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國際版第7輯,韓文版載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第11輯2007.2
《孫中山先生與中國傳統思想》臺灣《孔孟月刊》第45卷第11期2007.8
《焦竑的和會三教和復性之旨》《國際儒學研究》第十六輯2008.06
《明代春秋學述要》《哲學門》總第十六輯2008.1
《江右王門王塘南的哲學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八卷第二期2008.6
《丘濬<大學衍義補>中的禮樂教化》《中國儒學》第三輯2008.9
《王夫之<尚書>詮釋中的實心實學》《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2009.01
《呂坤對晚明政弊的抉發及其修身之學》《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1期2009.01
《劉蕺山前近代意識中的善惡說》韓國成均館大學《儒教文化研究》(國際版)第十一輯2009.02
《王夫之對明代嚴刑峻法的批判》《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2010.1
譯著:
《萊布尼茲和儒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02
譯文:
《王陽明獲得智慧的起點——心》《社會科學家》1987年第5期1987.09
主編:
《賀麟選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儒學與當代文明——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四冊)》九州出版社2005.6
其他:
《回憶賀麟先生》《哲學雜志》1993年第1期1993.01
《入世大眾的修行法門》今日中國出版社《名人學者話安詳》1996.01
《回憶張岱年先生》北京大學出版社,《不息集》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