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1954年11月生,河南南陽市人。1982年吉林大學哲學系哲學學士畢業;1985年吉林大學哲學系哲學碩士畢業,同年留系任教;1991年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思想史史學博士畢業。曾任吉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兼任國際中國哲學會中國大陸東北資訊中心負責人、吉林省中國哲學研究會干事長、吉林省哲學會常務理事。現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儒家哲學、道家哲學、中國傳統文化。
職務與兼職: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師范大學輔仁國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兼職教授;四川大學古籍所兼職教授及《儒藏》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獲獎:
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等。
主要著作:
1《教養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儀禮譯注》(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國哲學史通》(合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5《中國哲學概論》(合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6《京師中國哲學:第一輯》(合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主要研究論文:
1、《正負方法與人生境界——馮友蘭哲學方法論引發之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2、《啟蒙思想與文化重建》,《學海》2010年第5期。
3、《學術的傳承與思想的重建——董子的思想系統及其當代啟示意義》,《人文雜志》2010年第3期。
4、《重建中國學術的通性基礎》,《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5、《知止、忠恕與人格教養》,《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6期。
6、《孟子的“辟楊墨”與儒家仁愛觀念的理論內涵》,《哲學研究》2009年第2期。
7、《教化觀念與儒學的未來發展》,《人文雜志》2009年第1期。
8、《國學:中國學術文化的家園》,《哲學研究》2008年第3期。
9、《儒學之“魂”的附“體”與新生》,《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10、《“浩然之氣”的創生性與先天性——從馮友蘭先生<孟子浩然之氣章解>談起》,《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5期。
11、《關于儒學的文化沉思——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李景林教授訪談》,《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9期。
12、《儒學未來發展之展望》,《哲學動態》2007年第5期。
13、《文化的“無用之用”與儒學未來發展的契機和天命》,《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3期。
14、《朱子心論及其對先秦儒學性情論的創造性重建》,《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15、《差序格局與“太和”理念——儒學“和”、“太和”觀念的理論內涵與思想特色》,《江漢論壇》2007年第2期。
16、《“知止”三義與文化認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1期。
17、《倫理原則與心性本體——儒家“仁內義外”與“仁義內在”說的內在一致性》,《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4期。
18、《共通性與共同性——從中國哲學看人的超越性存在》,《齊魯學刊》2006年第2期。
19、《論“可欲之謂善”》,《人文雜志》2006年第1期。
20、《即“有名”而顯“無名”——從<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論》,《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21、《哲學的教化與教化的哲學——論儒學精神的根本特質》,《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22、《“學”何以能“樂”——<論語>“學而時習”章解義》,《齊魯學刊》2005年第5期。
23、《直覺與理性——梁漱溟對儒家理性概念的新詮》,《人文雜志》2005年第2期。
24、《儒學心性概念的本體化——周濂溪對于宋明理學的開創之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6期。
25、《儒學關聯于民眾生活的現實載體》,《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
26、《知識性的哲學史與存在性的哲學史——兼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004年第4期。
27、《本虛而實——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李景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4期。
28、《文化之“根”與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29、《儒家的喪祭理論與終極關懷》,《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30、《儒家的價值實現方式與個體性原則》,《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6期。
31、《徹底的儒家——梁漱溟形上學思想論衡》,《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32、《帛書<五行>慎獨說小議》,《人文雜志》2003年第6期。
33、《哲學方法的個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義》,《哲學動態》2003年第7期。
34、《忠恕之道不可作積極表述論》,《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003年第3期。
35、《通以顯體——從老莊道論看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學說》,《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36、《西方話語霸權下中國哲學學科合法性之反思》,《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2期。
37、《讀上博簡<性情論>的幾點聯想》,《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6期。
38、《孔子“述、作”之義與文化的繼承性》,《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39、《儒家道德精神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40、《論儒道思想及其異同》,《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第2期。
41、《孔子思想及其現代價值》,《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年第1期。
42、《天人觀念中所見之儒家人文傳統》,《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6期。
43、《儒家的理性直觀及其形上學的道德進路》,《長春市委黨校學報》1999年第3期。
44、《論<中庸>的方法論與性命思想》,《史學集刊》1997年第2期。
45、《中西文化研究系列之三──思孟五行說與思孟學派》,《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1期。
46、《儒學的歷史性智慧與當代中國學術文化的重建》,《長白學刊》1996年第2期。
47、《孔子知論之精義》,《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48、《中道──“周文”所顯現的上古倫理精神──中西文化研究系列之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5期。
49、《自然與文明的連續性——先秦儒家的歷史意識》,《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3期。
50、《重建哲學與生活的聯系──中國哲學走出危機之途徑》,《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51、《先秦儒學“中庸”說本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4期。
52、《文化的融合與文化的民族性》,《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53、《老子道論的人學本質》,《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2期。
54、《老子道論的人學本質》,《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1期。
55、《莊子“齊物”新解》,《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56、《二程心性論之異同與儒學精神》,《中州學刊》1991年第3期。
57、《論<管子>四篇的“道—氣”一元論》,《管子學刊》1989年第4期。
58、《古代儒學精神及其發展》,《孔子研究》1989年第2期。
59、《從老子的“無知無欲”到莊子的相對主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