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法生、李洪衛(wèi)主編的《當代儒學前沿問題叢書》已經(jīng)由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第一輯共五種,主題為“天道與超越性”,分別是黃玉順著《唯天為大--生活儒學的超越本體論》,趙法生著《天道與政教--先秦儒家天道觀與政治思想》,李洪衛(wèi)著《天道、仁道和公共法則--儒學中個體價值的天道根基與時代轉進》,劉樂恒著《心性與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新儒學的核心義理》,趙法生編《天人之際--儒家超越性問題探研》。
性與天道問題是儒家的終極關懷,從先秦到現(xiàn)代新儒家,儒學的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從性與天道問題的重新反思與詮釋開始。正如現(xiàn)代新儒家在五八年宣言中所指出的,儒家思想絕不僅僅是一些庸常的倫理教條,否則它不會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發(fā)揮如此重要影響,不可能成為歷代讀書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在歷代儒者有關人倫道德的主張背后,是有關天人之際超越性追求。那么,在當代中國的改革轉型進程中,儒家還是否需要超越性精神的探尋與指引,當代儒學的超越精神應該是什么?對于儒家超越性的不同理解,將直接影響到現(xiàn)代儒家倫理的重構,這也是本叢書的主要思想關切。
五本著作中,黃玉順、趙法生對于儒家超越性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天道,在對于儒家超越精神的歷史反思中蘊含著當代信仰重建的關切;李洪衛(wèi)和劉樂恒的著作,則從主體性與個性角度,指向現(xiàn)代人的生存境遇與生命精神,德性與權利是貫穿于其中的思想主題,探討重心顯然指向了人道。然而,本叢書對于儒家超越性的反思與研判,意在重新煥發(fā)儒家的精神生命,為儒家走出幽魂困境與解決當代問題提供精神動能,這一終極關切必然與每個個體生命的尊嚴和權利息息相關;而本叢書對于現(xiàn)代儒學主體性和現(xiàn)代性的研究,同樣也密切關聯(lián)著儒家的心性論和天道觀,二者合觀,便足以凸顯本叢書究天人之際的思想動機,而儒學的現(xiàn)代推進,將有待于這兩方面思想的深化與結合。
黃玉順《唯天為大--生活儒學的超越本體論》的主旨是反思現(xiàn)代新儒家的內在超越說,并在反思中建構生活儒學的本體論。本書批評了內在超越說的“兩個教條”,區(qū)分了超驗與超凡,認為真正的超凡只能歸于天而不能歸于人,主張反思并克服內在超越說所可能導致的心性僭越,重視儒家思想中的神圣外在超越面向,以重構儒家的超越精神。
目錄
儒學反思:儒家·權力·超越
重建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域--科技價值危機引起的儒家反省
新科技時代的信仰重建與價值傳播--黃玉順先生訪談錄
生活儒學的內在轉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
中國哲學“內在超越”的兩個教條--關于人本主義的反思
神圣超越的哲學重建--《周易》與現(xiàn)象學的啟示
周公的神圣超越世界及其權力話語--《尚書·金縢》的政治哲學解讀
“情感超越”對“內在超越”的超越--論情感儒學的超越觀念
天吏:孟子的超越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孟子思想的系統(tǒng)還原
天志:墨家的超越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墨子思想的系統(tǒng)還原
董仲舒思想系統(tǒng)的結構性還原--《天人三策》的政治哲學解讀
情感與超越--專訪黃玉順教授
“超驗”還是“超凡”--儒家超越觀念省思
關于主體性問題的一封信
本體與超越--生活儒學的本體論問題
人是什么?--孔子面對“攸關技術”的回答
“事天”還是“僭天”?--儒家超越觀念的兩種范式
論儒家哲學的“超越”與“感通”問題--與蔡祥元教授商榷
唯天為大:孔子“天教”略論
作者簡介
黃玉順: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山東大學“儒學當代闡釋與中國話語體系建構”創(chuàng)新團隊首席專家,當代“生活儒學”代表人物;兼任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韓國忠南大學儒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發(fā)表學術300多篇,出版《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英文版Love and Thought: Life Confucianism as a New Philosophy)《中國正義論的重建——儒家制度倫理學的當代闡釋》(英文版Voice From The East: The Chinese Theory of Justice)《中國正義論的形成——周孔孟荀的制度倫理學傳統(tǒng)》等著作20多種。
趙法生《天道與政教--先秦儒家天道觀與政治思想》從殷周之際的思想革命開始,依次解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天道觀與政治思想的深層關聯(lián),探討儒家天命天道信仰對于人文主義的孕育之功,以及先秦儒家基于道統(tǒng)意識對于現(xiàn)實政治的超越和批判功能,進而凸顯儒法兩家不同政治政治理念背后更為根本的超越觀念的差異。本書繼續(xù)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的思考,進一步挖掘文明早期制度變革背后的信仰動因,以反思神圣超越精神對于古今政治所具有的范導作用和約束價值。
目錄
第一章 殷周之際的宗教革命與人文精神
一、殷周之際宗教變革的緊迫性
二、西周倫理宗教的精神內涵
(一)中華民族道德性至上神的誕生:從帝到天
(二)德:天命有德與以德配天
(三)天民合一:天命觀所孕育的民本思想
三、宗教深化與人文精神
第二章 “晚而喜易”與孔子晚年思想之發(fā)展
一、“晚而喜易”辨析
二、思想動因
三、命與道的融合
第三章 孔子與周制
一、宗法結構
二、尊尊與親親
三、周制與周禮
四、孔子與刑鼎之爭
第四章 孟子心性論與政教工夫
一、心性工夫
二、踐形生色
三、人倫政教工夫
四、工夫境界
第五章 荀子與儒法
一、荀子與法家
(一)荀子與法家的歷史淵源
(二)荀子對于法家的基本態(tài)度
二、荀子與儒家
三、儒法歸屬之衡定
四、結 論
第六章 荀子天論與先秦儒家天人觀的轉折
一、從天命到天道:先秦儒家天論的思想線索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的物化以及天與道的割裂
三、蔽于人而不知天:天人斷裂與寡頭人文主義
第七章 荀子的政制設計與學派歸屬
一、王制藍圖
二、治道模板
三、治人與治法
四、學派與影響
第八章 國教之爭與康有為復興儒學運動的失敗
一、康有為儒學復興運動的整體規(guī)劃
二、國教說與近代憲法原則的內在矛盾
三、國教運動與帝制復辟勢力的聯(lián)合及其在現(xiàn)實操作過程中的異化
結 語
作者簡介
趙法生,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尼山圣源書院副院長,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儒聯(lián)理事,國際儒聯(lián)普及委員會委員,鄉(xiāng)村儒學倡導與踐行者。出版專著《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主編《大眾儒學經(jīng)典叢書》,編著《論語讀本》、《弟子規(guī)讀本》,在《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哲》、《中國哲學史》等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六十多篇。
李洪衛(wèi)《天道、仁道和公共法則--儒學中個體價值的天道根基與時代轉進》,主題是探討儒家的現(xiàn)代轉化。“個體”觀念的確立及其在實踐過程中制度架構施與的基本保障,是貫穿全書的問題意識,其中內蘊以天道先驗性為根據(jù)的個體生命價值的確認。儒學的當代轉化不僅是仁心與天道內在同一性的重新發(fā)現(xiàn),更是個體生命尊嚴得到制度保障的展開。公共規(guī)則構成社會基礎性規(guī)范,它以對等平衡原則形成個體交往中的理性預期,當代美德倫理和禮序建設,是公共正義和文明交往中的二重性價值承擔,仁與禮的關系在更高層次上呈現(xiàn)為仁的內在性及其外顯,是個體生命內在生機的協(xié)調和升華。
目錄
自序
導論 當代儒學發(fā)展的機遇與選擇
一、意義追尋與政治共同體的建構
二、新“道”的探索與理序、禮序以及學術文化建設
第一編 傳統(tǒng)天道觀的近代反思與全球社會
第一章 康有為與蔣慶天道觀中的天人關系差異及其理論根據(jù)
一、康有為天、元、仁一體的形上學及其修養(yǎng)基礎
二、康有為論個體平等及其及其以圣人價值主導合群的政治思想
三、蔣慶天道觀中的人際不平等論證
四、秩序的共同關注與理性的不同偏向:與心性儒學之間的衡較
第二章 天道、天民與全球社會--基于“宇宙公民”理念的個體主義的天下主義論綱
一、天下主義的當代論爭
二、天道與天民
三、尊嚴、感通與士君子擴展的全球社會
第二編 公民權利、禮的教養(yǎng)與仁道理性的根基
第三章 公民權利、公共規(guī)則與公民美德的統(tǒng)一--公民美德與當代倫理建構的基礎與底線考察
一、公共道德、公民道德與公民概念的演進:問題緣起與分野
二、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建構與公德建設討論中的權利指向及公民身份界定
三、社會合作體系、相互性和公民規(guī)范
四、公德建設中正義與美德共建的現(xiàn)實路徑
第四章 禮的規(guī)約與仁的理性--論從規(guī)制修身到正義表現(xiàn)和情感升華演進的孔子禮學詮釋學
一、禮的功能世界:節(jié)文度數(shù)、規(guī)范塑形與情感升華
二、禮的理性根據(jù)世界:禮與仁的關系及公共正義問題
三、結語:禮文化的社會學詮釋向度及其中國哲學走向
附錄
萬物同異與天地一體---惠施“萬物畢同畢異”思想的近代多元解讀
一、萬物所同所異的分類方式
二、萬物同異與天地一體之關系
三、惠施的學派歸屬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李洪衛(wèi) ,河北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陽明學與現(xiàn)代儒學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會理事等。出版專著《良知與正義——正義的儒學道德基礎初探》,《人文理性與政治秩序——20世紀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思維特質探析》,《王陽明身心哲學研究——基于身心整體的生命養(yǎng)成》,《士人與官僚——中國傳統(tǒng)士人與官僚政治體系二重性結構分析》等,主編《禮儀、文化與法律秩序———傳統(tǒng)禮俗轉型及其對京津冀的考察》。在《文史哲》《清華大學學報》《鵝湖》《齊魯學刊》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
劉樂恒《心性與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新儒學的核心義理》,以心性與現(xiàn)代性為基本線索,通過分析主體性的三個面向即道德主體性、認知主體性和公共主體性及其關系,依次呈現(xiàn)出以馬一浮、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為代表的現(xiàn)代新儒家學派,是如何將儒家以道德主體性為核心的心性論,與現(xiàn)代性問題關聯(lián)打通,并分析了現(xiàn)代新儒家融通心性論與現(xiàn)代性的意義、貢獻與不足。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心性接通現(xiàn)代性如何可能--現(xiàn)代新儒家的哲學探求/ 001
一、主體性的三個面向/ 004
二、心性與道德主體性/ 008
三、由道德主體開出知性主體/ 013
四、由道德主體開出公共主體/ 016
第二章 馬一浮論性德及其六藝論思想--現(xiàn)代新儒家的哲學探求/ 021
一、作為隱士的儒者/ 024
二、性德:馬一浮新儒家哲學的基礎/ 030
三、三易:性德的結構/ 039
四、六藝作為意義機制/ 045
五、六藝能否成為人類文化的歸宿/ 051
第三章 徘徊在體與用之間--熊十力的易學思想及其內在張力/ 057
一、翕辟成變/ 059
二、乾元性體/ 065
三、歸宗孔《易》/ 071
四、《易》通六藝/ 082
五、徘徊在體與用之間/ 089
第四章 “創(chuàng)性”與“復性”--疏解馬一浮與熊十力圍繞“三易”而引發(fā)的現(xiàn)代儒學公案/ 107
一、總述馬一浮與熊十力的三易說/ 109
二、在不易與變易之間/ 113
三、熊十力、馬一浮“三易”之辯省思/ 120
第五章 馬一浮與唐君毅人文思想的對比與會通/ 125
一、“人文”與“六藝”/ 127
二、“性德”與“德性”/ 131
三、“從體起用”與“攝用歸體”/ 136
四、“寂感”與“感通”/ 139
第六章 “感通形上學”--唐君毅心性哲學的基本結構/ 155
一、感通形上學/ 159
二、心之用/ 162
三、心之相/ 171
四、心之體/ 174
五、心性是否只是橋梁?/ 178
第七章 感通、生生與性情--唐君毅心學觀的基本義涵/ 183
一、唐君毅對心學的基本理解/ 187
二、心與感通/ 197
三、心與生生/ 203
四、心與性情/ 210
第八章 疏解與反思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學”/ 217
一、康德道德哲學的意義與問題/ 220
二、理學三系說/ 230
三、“寂感真幾”之義與道德形上學的完成/ 241
四、論證與思辨/ 248
五、心性之三層面/ 258
六、天理良知能否成為道德的根源?/ 264
第九章 伊川中和論與心論疏解--兼反思牟宗三的解釋模式/ 269
一、牟宗三對伊川理學的解讀/ 273
二、伊川中和論以及牟宗三的誤讀/ 280
三、伊川心論以及牟宗三的誤讀/ 307
第十章 “推擴” “坎陷”還是“虛通”?--現(xiàn)代新儒學的一條知識論線索/ 321
一、熊十力的“翕辟成變”論及其“良知推擴”說/ 324
二、牟宗三的“兩層存有”論及其“良知坎陷”說/ 331
三、唐君毅的“陰陽感通”論及其“良知虛通”說/ 338
第十一章 從“內圣開外王”到“內圣轉外王”--反思現(xiàn)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 345
一、現(xiàn)代新儒家的“開出”說/ 347
二、“開出”說的困境/ 352
三、從“開出”到“轉出”/ 365
四、“轉出”的機制以及“轉出”說的意義/ 370
后記:“心性”釋義/ 378
作者簡介
劉樂恒,1981年生,廣東東莞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武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此前從事現(xiàn)代新儒學與中國哲學史的研究,目前專注于關于“本心”問題的哲學思考與中西哲學的研究,今年將出版45萬字的原創(chuàng)性哲學著作《主體與本心--心性哲學的重構與拓展》。已出版學術專論有《伊川理學新論》、《馬一浮六藝論新詮》、《現(xiàn)代新儒家易學思想研究》等。
趙法生編《天人之際--儒家超越性問題探研》,匯集了三十多年來有關內在超越問題討論的代表性成果。內在超越說是現(xiàn)代新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近十多年來,關于內在超越的反思討論再次成為中西哲學與宗教學界共同的理論熱點,并非偶然,這是中國思想界在歷史反思中孕育新的思想建構與突破的表現(xiàn)。本書所收論文重點研究內在超越說的意義與局限。一些論文通過對于內在超越說的反思,進一步闡發(fā)儒家信仰中所本具的神圣超越的外在向度,顯示出在當代社會重構儒家信仰形態(tài)的意圖,將儒家超越性問題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目 錄
論儒家哲學中的內在性和超越性--湯一介/001
“一心二門”與“一本多級”--李存山/011
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李明輝/026
再論儒家思想中的“內在超越性”問題--李明輝/042
從以天論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楊澤波/059
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與秩序問題--任劍濤/077
論內在超越--張汝倫/104
儒學內在超越的信念基礎與現(xiàn)實意義辨析--李祥俊/122
“內在超越”的“存在論”特質與工夫論--盛珂/141
論孔子的中道超越--趙法生/158
中國哲學“內在超越”的兩個教條:關于人本主義的反思--黃玉順/178
在內外在超越之外:儒家內在超越論及其誘發(fā)結果--任劍濤/195
“事天”還是“僭天”:儒家超越觀念的兩種范式--黃玉順/216
自由與超越:基于康德哲學的一個討論--黃裕生/248
從內在超越到感通--蔡祥元/270
內在與超越之間:論牟宗三的內在超越說--趙法生/290
論儒家的超越性:以孔子為典范的探討--韓星/308
遍在與超越:儒家的形上追求及其實現(xiàn)路徑--丁為祥孫德仁/325
淺析“超越”及牟宗三的“內在超越”論--傅有德/345
論儒學的雙向超越說--梁濤/352
心性之主客觀的統(tǒng)一與超越存有論之建立:論牟宗三“內在超越”的本質特性兼及大陸儒學的相關論述--李洪衛(wèi)/358
雙向超越:論孔子思想的超越性--常會營/398
牟宗三“內在超越論”的分層次反思:兼談學界的相關爭論--吳倩/414
重思天人之際:從“內外超越”論自由的安放--郭萍/432